•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郵品說故事】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淪陷
隨筆

【郵品說故事】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淪陷

  • On February 15, 2022
  • 0

1943年日本發行《大東亜戦争2周年》一套三張明信片的最後一張。由14萬英軍鎮守的馬來亞及新加坡,被7萬日軍以約70日攻陷,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之為「英國史上最大的災難(”the worst disaster and largest capitulation in British history”)」。

新加坡戰役中,英軍重點防守東北部押錯注,日軍猛攻新加坡西北部,終於成功登陸。儘管英軍數量上優於日軍,但士氣低落下逐步退守市區。2月15日農曆新年年初一,白思華中將早上9時於地下指揮部(Battlebox)主持最後一次司令會議,考慮到糧水彈藥短缺,反擊難改形勢,決定投降以避免更多的人命傷亡。白思華與部屬徒步前往武吉知馬(Bukit Timah)的福特汽車工廠商討投降安排,留下影片和照片傳世。

明信片中的六位人物,由右至左分別是:

英軍馬來亞司令部司令官白思華中將 Arthur Percival
英軍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陶倫斯准將 Kenneth Torrance
日軍情報參謀杉田一次中佐
日軍翻譯菱刈
英軍馬來亞司令部首席行政官鈕畢健准將 Terence Newbigging(持英國國旗)
英軍翻譯韋德少校 Cyril Wild(持白旗)

以下介紹一下部份人物的戰前戰後動向:

白思華中將(右一)生於英國本土,在一戰嶄露頭角,4年間由少尉晉升至臨時中校及擔任旅長,獲頒授卓越服務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前往馬來亞前,他曾被調往愛爾蘭以及擔任參謀多年。戰前部署與最終投降,均令白思華飽受批評。戰後白思華返回英國並在1946年退役,撰寫的戰役報告指新加坡華人未有團結抗日,惹起後者不滿。當年華人積極抗日,但當局直至1941年12月25日才收編星華義勇軍(Dalforce),這些華人在缺乏裝備及訓練下依然英勇作戰。1966年,白思華在英國逝世,享年78歲。

英軍馬來亞司令部司令官白思華中將 Arthur Percival

陶倫斯准將(右二)生於加拿大,在一戰時於加拿大軍服役,其間獲頒軍功十字勳章(Military Cross)。太平洋戰爭期間,他因作戰英勇在1942年元旦嘉許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經歷過戰俘營生活及強制勞動,陶倫斯健康轉壞,戰後回到加拿大貴湖(Guelph)購房定居。1948年,他到巴哈馬避寒期間逝世,終年52歲。

杉田一次中佐(右三)戰前曾經隨美國陸軍學習及被派駐駐美大使館,反對對英美宣戰。馬來亞戰役中,杉田負責對新加坡英軍的勸降文書。在瓜島戰役中,他向大本營反映無可能守住瓜島而訂立了撤退計劃,被批評為「消極參謀」。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舉行了日本簽署降伏文書儀式,精通英語的他是日方11名代表之一。戰後,杉田一度被送到樟宜受審,回日後在盟軍麾下研究戰史。1952年,他加入警察予備隊(陸上自衛隊前身),後來成為初代東部方面總監,掌管關東地區、甲信越等地的防務及與救災任務。1960年,杉田晉升至最高軍階的陸上幕僚長(概當於他國的陸上參謀長)。杉田於1993年離世,享年89歲。

時任陸將的杉田一次。

英國在馬來亞新加坡的慘敗,除了震撼殖民地的亞洲人民,敲響日不落帝國的哀鐘外,亦令澳洲失望,越益投向美國主導的亞太秩序。

參考資料:

http://www.powtaiwan.org/archives_detail.php?OTHER-COMMONWEALTH-PRISONERS-OF-WAR-.-.-.-8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D%89%E7%94%B0%E4%B8%80%E6%AC%A1

延伸閱讀: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WatershedHK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Share:

Previous Post

1941年香港開埠百周年郵票

Next Post

昔日的敵人 今天的戰友-韓戰中的土耳其軍與澳洲軍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