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佐治十字勳章香港第六人 源自一場戰後大爆炸
香港故事

佐治十字勳章香港第六人 源自一場戰後大爆炸

  • On March 18, 2021
  • 0

二戰香港淪陷期間,港府首任防衛司傅瑞憲等5人籌劃逃脫失敗,嚴刑下始終沒有供出同袍,終被日軍處決。戰後,他們獲追頒非作戰英勇行為最高嘉許-佐治十字勳章。香港開埠以來,僅6人獲此殊勳,今日就介紹餘下的最後一人-後勤兵團司機曉士(Joseph Hughes)。

來自蘇格蘭的年輕軍車司機

1926年9月1日,曉士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曉士的父母都是藍領階層,要養育四名子女,生活相當不容易。1939年二戰爆發,英國成千上萬年輕人響應號召參軍,上前線對抗軸心國。曉士雖然也想從軍,可惜年僅13歲尚未能服役。1945年二戰差不多結束時,時年18歲的他終於成功加入皇家後勤兵團第387連,獲派至香港擔任司機。

圖:禮頓山防空洞

1946年3月21日早上,後勤兵團車隊奉命從禮頓山地道把一批炸藥運往鯉魚門彈藥庫,以便軍方集中處理,銷毀危害香港市民安全的戰時爆炸品。曉士就是駕駛其中一輛三噸軍車。戰後初年,英軍和日軍的砲彈、炸藥還有水雷等爆炸品在本港隨處可見,駐港英軍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逐一化險為夷(時至今日,港島建築地盤還偶然發現美軍空投炸彈)。

早上11時50分左右,曉士駕駛着滿載炸藥的軍車,到達鯉魚門7號彈藥庫時,車上的迷彩遮布突然意外起火。他未有聽從勸告離開,而留下來以滅火筒盡力滅火,爭取時間令同袍可以逃往安全地方。可惜,火勢最終失控,引爆炸藥,曉士傷重身亡。

戰後罕見連鎖大爆炸

爆炸造成的破壞非常嚴重,翌日本地中英報章均報道事件,《工商日報》就形容:「昨日損害之嚴重情況,實為本港光復以來僅見。」由於軍車接近彈藥庫,引發連鎖爆炸,據報有三次巨響,三里範圍內的房屋大為震動,濃煙密布,毀壞筲箕灣街市附近的玻璃窗,衝擊波甚至抽高海水。不少市民驚恐至逃入防空洞,猶如戰時,部份直至下午3時才敢離開。

是次爆炸,傷者有約250人,當中重傷55人,其中11人為英軍。港府為免彈藥庫再次爆炸傷及無辜,就強制撤離附近的筲箕灣居民,居民要到港島西石塘咀的救世軍難民居留所借宿。

圖:“SHAUKIWAN DISASTER” The China Mail, March 22, 1946.
《工商日報》,1946年3月22日,第四頁。
《工商日報》,1946年3月22日,第四頁。

事後追頒及紀念

1947年6月20日,《倫敦憲報》公布曉士獲追頒佐治十字勳章(George Cross)。同年12月,曉士的家屬應邀到白金漢宮,從英王佐治六世手中代領勳章。這一面勳章在1965年一次拍賣中,由私人收藏家投得。而現存英國坎伯利皇家後勤兵團博物館(Royal Logistic Corps Museum)曉士所獲的勳章,只是複製品。

今日香港海防博物館和鯉魚門渡假村(前鯉魚門軍營)中間,東區走廊的路段大概就是曉士身亡的位置。2019年,我們發現在鯉魚門軍營Block 5駐軍教堂(Garrison Church)後方的草地上,立有一塊紀念曉士英勇犧牲的石碑,這塊石碑欠缺打理,頗為殘舊,相信是駐軍遺物。此外,海防博物館在2018年春天也在正門旁邊特設一塊大理石碑,記述曉士的事跡。

1990年9月11日,為紀念佐治十字勳章建立50周年,皇家郵政推出「英勇(Gallantry)」系列五款紀念郵票。五款分別是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佐治十字勳章及海陸空三軍的十字勳章及獎章。同年,著名Benham收藏公司推出限量5,000份的絲印紀念封,就選取了曉士的故事代表佐治十字勳章。

曉士現長眠於香港墳場,墳墓由他所屬連隊的官兵建造。雖然墓銘刻上了「享年廿歲(AGED 20 YEARS)」,但曉士去世時,其實還有6個月才20歲生日。

圖:英國坎伯利皇家後勤兵團博物館的複製品。
圖:鯉魚門軍營Block 5駐軍教堂(Garrison Church)後方的草地上紀念曉士英勇犧牲的石碑。
圖:海防博物館曉士紀念碑。
圖:紀念曉士的絲印紀念封。(Watershed Hong Kong藏)
圖:曉士之墓

小結

後勤部隊的經歷也許不及其他兵團精彩,卻在戰後為香港市民服務,修橋、建路、運送生活必須品、維持秩序還有清除炸彈,協助本港早日走出戰爭陰霾,邁向復興和繁榮。

惠澤他人的犧牲及付出,不一定都轟烈亮麗,可能只是盡忠職守。社會大眾能夠公允評價,獎善懲惡,念念不忘,才能留下楷模,有資後世。

圖:曉士的畫像

參考資料:

《工商晚報》,1946年3月22日,第四頁。

《工商日報》,1947年6月26日,第四頁。

“SHAUKIWAN DISASTER” The China Mail, March 22, 1946.

“George Medal for Lyemun Hero” The China Mail, June 26, 1947.

“The COMPREHENSIVE GUIDEO To THE VICTORIA & GEORGE CROSS.” Accessed March 16, 2021. http://www.vconline.org.uk/joseph-hughes-gc/4589240327.

“Page 2922: Supplement 37996, 24 June 1947: London…” Accessed March 16, 2021. https://www.thegazette.co.uk/London/issue/37996/supplement/2922.

Victoria Cross and George Cross Association. “The VC and GC Association.” Accessed March 16, 2021. https://vcgca.org/our-people/profile/277/joseph-hughes.

延伸閱讀:

香港保衛戰勳章説故事:防衛司傅瑞憲 寧死不屈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WatershedHK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Share:

Previous Post

2021年3月14日(日) 海防博物館 x WatershedHK 特備節目

Next Post

2021年3月27日 (六) 海防博物館 x WatershedHK 特備節目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