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印度兵只食咖哩?步槍潤滑油問題更曾觸發兵變?
隨筆

印度兵只食咖哩?步槍潤滑油問題更曾觸發兵變?

  • On May 3, 2020
  • 0

大家對印度士兵可能都有刻板的印象,以為印兵只食咖喱,但咖喱二字又豈能概括印兵伙食?

自18世紀開始,印兵就開始為英國人打天下,先效力於英屬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後來更獨立成軍,成為上百萬之眾的英屬印度陸軍(British Indian Army),兩次世界大戰均未缺席。

由於要照顧印兵伙食,英軍設法迎合印度人的口味,最初並不是大問題,直至1857年爆發印度兵變(Indian Mutiny)。兵變的觸發點之一,是印度兵被命令轉用新步槍Pattern 1853 Enfield Rifle,這種新式前膛步槍需要使用者咬開紙包的火藥和彈頭,才能上彈。而當時有傳言指彈頭用了牛和豬的油作潤滑劑,觸犯印度兵大多信奉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事件引爆對英屬東印度公司差別待遇的不滿,兵變一發不可收拾,一年多後才平息。  

自此,英軍變得注重印兵信仰和伙食,例如穆斯林不吃豬肉,印度教和錫克教徒多食素,或者不吃牛肉。信仰不同,屠宰牲口的方式亦要不同,否則會引起不滿。以下是一戰時印兵每日的配給:

肉:4 安士(素食者獲分2安士石蜜/糖或者3安士牛奶代替)
馬鈴薯:2安士
茶:0.33安士
鹽:0.5安士
麪粉:24安士
乾扁豆:4安士
脫水牛油:2安士
辣椒:0.16安士
薑黃:0.16安士
薑:0.33安士
蒜頭:0.16安士
石蜜:1安士

現實中的前線由於補結困難,士兵經常挨餓,清單呈現的理想狀況僅作參考。但從中可見,英軍為了印兵伙食花了不少心思,一般英軍對辣椒、薑黃、石蜜應該很陌生,而兩次大戰印兵伙食並無大改變。

1934至37年,百特上校(Colonel John St John Baxter)曾與第8旁遮普團第1營(1/8th  Punjab Regiment)在香港服役,他憶述: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不同的屠夫,他們當然有自己的廚師。你要緊記每個連都有自己的廚師和宗教特性……」(“You got a different type of butcher for Hindus and again for Muslims. They have of course their own cooks. You must remember that each Company has its own cook and has its religious personality….”) 。他又憶述曾有一次軍官宴會,一位英軍軍官竟然嘗試請一位穆斯林士官飲威士忌,幸好在場的上級馬上阻止。那時候穆斯林比較保守,飲酒是大忌,百特上校形容那位英軍軍官是「自找麻煩」(“asking for trouble”)。

1941年駐守香港的印度兵。(圖片來源:UWM Libraries )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英軍從此再無印度軍團,但咖哩這種美食漸漸為英軍接受。現時英軍的單兵口糧(ration pack)的餐單包括了咖哩雞,聽聞相當受歡迎。

參考資料:
Collingham, E. M. The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NY, NY: Penguin Books, 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 2013.

Barkawi, Tarak. Soldiers of Empire: Indian and British Armies in World War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Baxter, John St John (Oral History).” Imperial War Museums. Accessed April 29, 2020. https://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80010449.

“11. Food.” 11. Food | Trenchbrothers Teaching Resources. Accessed April 29, 2020. http://www.hmdt.org.uk/hmdtmusic/trenchbrothersteaching/14-food/.

Association, Press. “Afghanistan Troops Tuck into New Menu.”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February 14, 201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2011/feb/14/british-army-new-menu.

“Why Did the Indian Mutiny Happen?” National Army Museum. Accessed April 29, 2020. https://www.nam.ac.uk/explore/why-did-indian-mutiny-happen.

TAGS: Watershed Hong Kong 印度兵 印度兵變 印度陸軍 旁遮普 東印度公司
Share:

Previous Post

消失的手錶:塗改相片重寫的勝利形象

Next Post

歐戰勝利日:公主姊妹走進人群,與民同樂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Related Posts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香港成為東方柏林?

1945年香港重光後,百廢待興。同時間,國共內戰勃發,同胞相殘,香港亦因而再次面對戰爭陰霾。1949 年 4 月,國共北平和談�

Read More
0

再見,賴廉士體育中心 Goodbye Lindsay Ride Sports Centre

往昔在中心健身及考試,對建築並沒有特別有感覺,直至了解更多賴廉士爵士的二戰經歷及生平,以及戰後香港�

Read More
0

9月12日:Saragarhi Day 紀念錫克教士兵在印度阿富汗邊境英勇犧牲的日子

1897年9月12日,在現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東南面400公里的Saragarhi哨站,印度錫克教士兵(Sikhs)以寡敵眾,血戰至最後一人。而�

Read More
0

《在名建築吃午餐》-為建築灌注活力的短篇日劇

這一季的日劇最受人注目的當然是第二季《半澤直樹》,然而深夜播出的短篇劇《名建築で昼食を》(在名建築吃午餐)亦別�

Read More
0

啟德和赤鱲角機場的Plan B:深灣天水圍機場

航機飛越九龍民居降落啟德機場,是典型的香港印象。然而,戰後港府曾計劃在深灣(Deep Bay;后海灣)及天水圍一帶興建新�

Read More
0

日本放棄陸基神盾 海自能否克服傳統魔咒?

2020年9月4日,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宣布放棄2017年開始的陸基神盾計劃。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正考慮研發導彈防衛專用�

Read More
0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