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巴頓將軍掌摑事件與創傷後遺症(PTSD)
戰爭記憶

巴頓將軍掌摑事件與創傷後遺症(PTSD)

  • On March 29, 2022
  • 0
1918年,巴頓在法國與一輛雷諾FT-17戰車合影。
1945年4月14日,巴頓被擢升為上將。

二戰美國陸軍的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 Patton)被譽為是坦克作戰(Tank Warfare) 的始祖。巴頓早年的軍旅生涯很受作風強硬果斷的潘興(John Pershing)影響。一戰時期,他就為美軍建立坦克部隊往西線作戰。二戰時,他更以坦克為先鋒,領軍前進的速度遠超傳統步兵的概念,成為聞名世界的一員猛將,戰後美軍甚至以巴頓的名字命名四款坦克,以表敬意。

儘管領導能力卓越,這位後來的四星上將亦以固執兼火爆的性格見稱,甚至因為兩度掌摑受創傷後遺症困擾的士兵,令軍旅生涯蒙上污點。

1943年8月,巴頓正指揮美國陸軍第七軍團(7th US Army)在意大利西西里島作戰。8月3日,巴頓到一個戰地醫院探訪傷兵,遇到一名看似沒有受傷的士兵。根據他本人的形容,該名士兵只是「坐著,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受了傷。(“sitting, trying to look as if he had been wounded.”)」巴頓隨即怒火中燒,辱罵該名士兵為懦夫,繼而用手套掌摑,再抓住士兵的衣領把他趕出帳篷,下令將他送回前線。僅一周後的8月10日,巴頓又在另一個戰地醫院做同一番的事情。

戰爭除了會創傷士兵的身體,亦會損害精神健康。兩名士兵明顯是受到戰鬥疲乏(battle fatigue)折磨,即現在廣為認知的創傷後遺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遺症患者可能會有長期疲乏、失眠、失憶、焦慮、抑鬱、身體消瘦以及性功能減退等徵狀。

事件傳到美國國內後,巴頓亳不體諒的行徑引起極大回響,國會及傳媒甚至有聲音要求裁撤巴頓。幸好,巴頓的上級艾森豪將軍(General Dwight D. Eisenhower)基於戰況緊急,認為巴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未有裁撤。但從此,艾森豪和一眾美軍將領都視巴頓為魯莽之人,這一度威脅他的仕途。巴頓曾被派到不同地方,配合假情報以瞞騙德軍,掩護盟軍登陸諾曼第反攻。

雖然艾森豪甚至是巴頓的女兒都認為嚴肅硬漢的巴頓並不相信有創傷後遺症存在,但近年有研究指出巴頓其實也知曉創傷後遺症,但印象停留在他一戰時所見的炮彈震撼症(Shell-Shock)。所以,他也許認為士兵必須嚴重至完全失去控制身體的能力才需要治療。

戰後,巴頓還寫道:「對付所謂戰鬥疲乏,最好的武器就是嘲笑。(”The greatest weapon against the so-called battle fatigue is ridicule.”)」可見他並無悔意。

掌摑事件不僅提升了美國公眾對創傷後遺症的關注,更成為1970年美國傳記式戰爭電影《巴頓將軍》(Patton)中的經典一幕(https://youtu.be/YrtS2_TfbeY)。漫長的越南戰爭期間,創傷後遺症經各種文學及影視作品仔細描繪,逐漸變得更被軍方及公眾正視。

延伸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邱吉爾
土耳其風雲: 從軍隊政變「救國」走到人心思變

參考資料:

“Slap Hear “Slap Heard around the W ound the World”: Geor orld”: George Patton and Shell Shock on and Shell Shock Alexander G. Lovelace
https://press.armywarcolleg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776&context=parameters

Controversies and appraisal of George Patton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e-Smith-Patton/Controversies-and-appraisal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Share:

Previous Post

克里米亞戰爭:沙俄擴張受挫 損失近五十萬軍隊

Next Post

1922年愛德華王子訪港-太子站的起源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