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抗疫:以醫療船及軍營作隔離中心
- On February 22, 2020
- 0
香港首批663人強制檢疫於今日到期完成,有線電視新聞記者親身經歷並作報道,亦適合我們同時鑑古知今。儘管傳染病學到現代才出現,但人類在《聖經》年代已知隔離病人及從疫區回來的人可以避免傳染疾病傳播。
香港爆發1894年鼠疫之前,孫中山先生的老師,外科醫生康德黎爵士(Sir James Cantlie)已在1890年痲瘋病報告中敦促港府採取隔離和遞解出境的政策。康德黎形容香港為「中國大陸痲瘋病人眼中的黃金國」,特殊的地位難以避免大量人口流動。所以,他建議在香港周邊島嶼建立一個檢疫和隔離站,但要接近市中心,方便進行醫療檢驗。
其實康德黎提交報告之前,昂船洲已曾被用作臨時隔離站和監獄,但因為保安不足,常有逃脫事件發生,港府認為地點不理想。1894年鼠疫期間,醫療船「海之家」(Hygeia)就如同康德黎的建議般,停泊在西角(West Point)對開海面作為隔離中心,病人較難逃走,方便控制疫情。
除了鼠疫之外,香港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還有霍亂。年輕一代對霍亂可能比較陌生,但六十年代的香港衛生情況較差,甚至經常制水,霍亂是當時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962年不僅有颱風溫黛,還爆發過一輪霍亂疫情,港府重啟了尖沙咀的英軍漆咸道軍營,作為漆咸道隔離中心(Chatham Road Quarantine Centre),隔離了六個家庭,由紅十字會照顧他們的衣服和福利需要。
1963年疫情惡化,一個夏天就有過百宗霍亂個案,漆咸道隔離中心容納了超過1600名曾與病人接觸的人士,進行隔離和治療。若果隔離期間出現霍亂症狀,病人就會被送到荔枝角傳染病院(Lai Chi Kok Infectious Diease Hospital),病院在1961年增設實驗室和診斷中心,專門研究霍亂的病源與診治方法。病院現已活化成為饒宗頤文化館,近來饒宗頤文化館旅館「翠雅山房」被用作隔離營,亦有一點淵源。
經過港府嚴格監控,到1968年香港有足足四年半沒有發現霍亂,該年12月3日《工商晚報》報道「醫療改善使香港成爲自然死亡率最低地區」 。此後尚有零星個案,但霍亂從此沒有在港肆虐。
隔離貴乎控制源頭及區隔徹底,以遏止疫情在社區蔓延。如今的免路費鼓勵跨境來往、動用稠密民居作隔離所、寬鬆處理隔離規定,相信康德黎醫生也會覺得匪夷所思。若果「自律」經過呼籲就能100%達成,那相信不單是防疫,治安及法律等強制措施也可以休矣,世界大同不是夢。
資料來源:
羅婉嫻:《香港西醫發展史(1842-1990)》,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蕭國健,饒宗頤文化館合撰:《饒宗頤文化館的前世與今生》,2018年。
〈醫療改善使香港成爲 自然死亡率最低地區〉《工商晚報》,1968年12月5日,第三頁
Bashford, Alison. Quarantine: Local and Global Historie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Palgrave, 2016.
Lü Dale. Light the Darkness: Story of the Hong Kong Red Cross, 1950-200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Starling, A. E. Plague, SARS, and the Story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Mackowiak, Sehdev, Paul S., and Philip A. “Origin of Quarantine.” OUP Academ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 2002. https://academic.oup.com/cid/article/35/9/1071/3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