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韓戰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繆亞少校
戰爭記憶

韓戰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繆亞少校

  • On July 25, 2022
  • 0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在戰前及戰後多次駐守香港,九龍亦有以這個蘇格蘭西部地方命名的「亞皆老街」,為港人所熟悉。今次介紹的是曾經到過香港,韓戰中英軍第一面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身先士卒的繆亞少校(Major Kenneth Muir VC)。

1912年,繆亞出生於英國柴郡車士打(Chester, Cheshire)。他的父親 Garnet Wolseley Muir是一名陸軍上校,1924至1927年期間擔任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第一營(1st Battalion, 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下稱亞皆老營)指揮官,被派駐埃及。由於父親是軍人,繆亞年紀少少已經對軍旅生活相當習慣。他在1923年就讀墨爾文學校(Malvern College),1931年跟隨父親步伐入讀英國軍官搖籃 – 皇家軍事學院桑赫斯(RMC Sandhurst)。1932年,繆亞畢業擔任少尉, 1935 至1938 年期間在印度西北部邊境服役,因而獲得兩面印度戰役服務獎章(India General Service Medal)。

二戰期間,繆亞一度附屬於蘇丹國防軍至1943年,軍階從上尉升至中校。由於他曾在北非、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服役,所以合共獲頒四枚二戰星章,數量頗多,更獲戰報嘉許(Mentioned in Despatches)。戰後1946年,重回英國陸軍的繆亞被降階為少校,曾在倫敦軍部工作。繆亞的軍旅經歷長期擔任參謀、文書及軍警工作,所以在同儕間並未留下深刻印象。

戰後東亞政局盪 增兵香港再赴韓

1949年,面對馬來亞及中國動盪形勢,英國緊急大規模增兵香港,援軍包括亞皆老營,而繆亞正正是其副指揮官。而駐港的第27步兵旅就被劃為聯合國的戰略預備隊,隨時準備在10日內前往全球任何一角落。

1950年韓戰爆發,韓美聯軍節節敗退,大韓民國不足一個半月時間喪失9成國土,退守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同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84號決議後,英國緊急從香港調派第27步兵旅中的米杜息士團第一營(1st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及亞皆老營到韓國參戰。準備時間倉促,兩營從其他部隊補員,被告知就出發。1950年8月29日,兩營到達釜山。

強制兵役下,英軍部隊廣納義務役新兵,在米杜息士營就佔了50%。但亞皆老營絕大多數是全職軍人,並擁有悠久的勇悍戰績。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成功抵擋俄軍騎兵衝鋒,寸步不讓,被譽為”The Thin Red Line”的第93高地步兵團(93rd Highlanders),正正是兵團的前身。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第一營在香港登上錫蘭號巡洋艦(HMS Ceylon)前往釜山
https://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205189536
一名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第一營的下士Corporal John MacDonald手持Sten Mk V衝鋒槍等待上船 https://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205189537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正式展開,在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也同時展開反攻。9月23日,英國第27步兵旅試圖迫近朝鮮人民軍第10師,攻佔洛東江旁星州郡的282,325高地,325高地由米杜息士營進攻,而282高地就由亞皆老營進攻。

282高地長滿松樹和遍佈松散岩石,正正與亞皆老營在香港新界訓練時的環境非常相似。日出前的晨早5時20分,B連及C連發動突襲,在不足一小時內以7人傷亡的代價,攻佔282高地及殺敵15人。好景不長,朝鮮人民軍馬上用迫擊砲砲轟,並派步兵試圖奪回高地。與此同時,繆亞少校帶著一隊由風笛手及樂手組成的擔架員小隊前來高地救援,他留下來指揮B連及C連,統一分配餘下的彈藥及撤離傷員,穩定軍心。

由Macpherson 所畫的282高地畫作 (Source: The Regimental Museum of the 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空軍誤炸釀死傷 繆亞猛攻據懸峰

上午10時,隨行的美國砲兵觀察官接到命令要返回自己所屬軍團,令英軍失去炮火支援。而分配到英軍支援的五輛美軍坦克因地形惡劣無法向朝鮮人民軍位置開火,亞皆老營指揮官尼爾遜上校(Colonel Neilson)唯有向美國空軍請求空襲支援。下午12時15分,隸屬美國空軍第 18 戰鬥轟炸機聯隊的南非空軍第 2 中隊3架P51野馬戰機增援,造成朝鮮人民軍不少傷亡。但由於朝鮮人民軍學習聯合國軍同樣放置了識別板以混淆空軍,悲劇終於發生了。第二次空襲以凝固汽油彈及機槍掃射攻擊了英軍主要陣地。2分鐘內,282高地頂峰變成烈火煉獄,有不少人衝下山坡以躲避空襲。

面對如此絕望的情況,尼爾遜上校允許了繆亞撤退,但繆亞留意到朝鮮人民軍未有乘勝追擊,認為對方同樣受到重創,反而是重佔頂峰的好機會,並必須去拯救傷員。繆亞少校立即召集了 30 名還有作戰能力的士兵,訓話鼓舞後就親自帶頭上頂峰。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再次兵分三路向高地進軍。繆亞用斯登衝鋒槍開火,用盡彈藥後就使用餘下唯一的兩英寸迫擊砲繼續開火,同時不斷鼓勵手下堅持,直至腹部和大腿被機槍擊中造成致命傷。

臨終前,繆亞說了「那些北韓人永遠都不能把我們亞皆老人趕下這座山。(The Gooks will never drive the Argylls off this hill.)」他去世時終年38歲。是次戰鬥中,亞皆老營駐守282高地的部隊傷亡達到一半,17人陣亡或失蹤,76人受傷,當中40%來自空軍的誤炸。

繆亞少校在282高地使用兩英寸迫擊砲向朝鮮人民軍開火 (Source: The Regimental Museum of the 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繆亞在1950年11月獲美軍追頒卓越服務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更在1951年1月6日被追頒英聯邦最高榮譽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1951年1月2日,《倫敦憲報》作了這樣的嘉許:「繆亞少校出色的領導對他下屬的影響驚人,這完全歸功於他巨大的勇氣、以身作則以及感染旁人的精神,令所有傷員都從山上撤離,並在保衛高地期間重創敵軍。」2月14日,他的父親和遺孀前往白金漢宮接受英王佐治六世頒授。很遺憾,他的父親始終無法從傷痛中恢復過來,在1954年4月14日自殺。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的香港足跡

時至今日,在粉嶺馬頭嶺嶺華山上現今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嶺上軍徽(Hillside Badge)的位置附近,其實還有第27步兵旅、米杜息士團及這個高地兵團的嶺上軍徽,只是被草木淹沒。

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在一戰時曾擴充至15個營,二戰時則有9個營。但經歷連串縮軍縮後,兵團現時變成了一個輕步兵連 – 皇家蘇格蘭兵團第5營巴拉克拉瓦連(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主理蘇格蘭的禮儀場合。

由亞皆老及修打蘭高地兵團博物館展示的繆亞少校軍事生涯所獲的十三面勳章,包括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兩枚印度戰役服務獎章、1939至1945之星、非洲之星、意大利之星、法德之星、二戰防衛奬章、二戰戰爭獎章、韓國獎章、聯合國韓國獎章及美軍卓越服務十字勳章。

參考資料:

http://www.vconline.org.uk/kenneth-muir-vc/4587687985.html

Korean War: British 27th Brigade Take Hill 282

https://www.warhistoryonline.com/instant-articles/kenneth-muir-died-hill-korea-men-live.html?chrome=1

http://argylls1945to1971.co.uk/AandSH_Korea1950to51_1.htm

http://britains-smallwars.com/campaigns/korea/page.php?art_url=muirvc

Chapter 6, Victoria Cross Winners of the Korean War By Stephen Wynn

https://digitalrepository.lib.hku.hk/catalog/vx026n11g#?c=&m=&s=&cv=&xywh=-3027%2C-446%2C11152%2C4948

延伸閱讀:

香港:從1941年孤獨前哨到1949年東方直布羅陀
在長津湖戰役與美軍齊上齊落-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突擊隊
昔日的敵人 今天的戰友-韓戰中的土耳其軍與澳洲軍
香港保衛戰血淚兄弟情:米杜息士團與香港義勇防衛軍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Share:

Previous Post

柏林以東規模最大的部隊:駐港啹喀野戰隊

Next Post

現代人間煉獄:1970年代赤柬統治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