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民間「重演」香港保衛戰:為本土歷史補白,尋找失落了的身份認同〉
媒體報導

〈民間「重演」香港保衛戰:為本土歷史補白,尋找失落了的身份認同〉

  • On December 23, 2016
  • 0

媒體名稱: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標題:〈民間「重演」香港保衛戰:為本土歷史補白,尋找失落了的身份認同〉

刊登日期: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連結: 〈民間「重演」香港保衛戰:為本土歷史補白,尋找失落了的身份認同〉

Photo credit: 陳娉婷/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鑑古知今,是歷史的意義所在。時值香港保衛戰75週年,民間組織「Watershed HK」發起Living Monuments活動,拒絕遺忘昔日軍人的犧牲,也希望這段歷史能為香港人的身份迷思帶來一點啟示。

75年前的聖誕前夕,香港上演了一場以寡敵眾,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只維持了18天,卻雖敗猶榮,然而它在歷史上只是一抹塵屑,政府冷待,香港人逐漸淡忘,要數最著名的「文字記錄」竟是一部愛情小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即在12月8日南下進攻英國在亞太區的戰略重要據點—香港,從深圳福田攻入新界,炮轟啟德機場,揭開香港保衛戰的序幕。

那天是12月7日,1941年,12月8日,砲聲響了。一砲一砲之間,冬晨的銀霧漸漸散開,山巔、山窪子裏,全島上的居民都向海面上望去,說『開仗了,開仗了。』誰都不能夠相信,然而畢竟是開仗了。流蘇孤身留在巴丙頓道,那裏知道什麼。(《傾城之戀》,張愛玲)

日軍原本以為只消一星期就可以收拾香港,卻遇上奮勇抵抗,用了13天把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12月20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等地,也就是《傾城之戀》經典一幕:范柳原折返尋回白流蘇後,二人在淺水灣飯店與駐守的英軍和旅館的男女熬了數天,終於守不住,要逃到城中去。

一場敵我兵力懸殊的18天奮戰,歷史教科書記載不多,一下子便跳到12月25日「黑色聖誕」、港督楊慕琦宣布投降的片段,又或在回歸後,只強調東江縱隊戰後營救的功勞,甚至指英國放棄香港、消極投降,忽略或扭曲了當年守軍縱使處於劣勢,仍奮戰到底的生死故事。

「談香港的抗日史,許多人只知道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悲慘歲月,但之前的18日保衛戰,卻無人問津,淹沒在歷史的洪潮之中。」民間組織「Watershed HK」的創辦人葉坤杰慨嘆坊間的歷史論述過於零碎、愛國史觀甚為偏頗。

為了填補這18天的空白,葉坤杰(Taurus)與組織另一成員吳嘉熙(Kevin)發起悼念活動,仿傚英國民間紀念索姆河戰役一百周年的做法,舉辦Living Monuments活動,以裝扮、重演(Re-enactment)的方式,讓一行30多個志願演員穿上當年防衛軍的制服,於12月中旬的周末,在中環、尖沙咀鬧市中「站崗」,紀念戰死的先烈,並設導賞員在側,向途人解說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採訪當天,葉坤杰穿起前人的制服,眼神堅定地向記者訴說一股使命感:「Watershed HK的字寓意從過去的歷史中,找到香港變遷的分水嶺。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認識自己地方的過去,其實是一個建構身分認同的過程。」

IMG_0431
12月17日,中環瑪頭的空地上,聚集了一班身穿義勇軍軍服的演員,紀念75前的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的勇將。
這18天的歷史是怎樣被埋沒的?

要認識香港保衛戰,或許要從它是怎樣被遺忘說起。自1946年起,港英政府在8月底設法定假期,紀念為港捐軀的軍人,是為「香港重光紀念日」,但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卻因「去殖化」而被取消。而去年,港府更跟隨內地,把9月3日訂為一次性公眾假期,紀念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引起大眾質疑港府厚此薄彼,刻意淡化本土的獨特歷史,隱沒在民族史觀的大論述中。

就在一片史觀爭議的浪潮中,Watershed HK於去年8月成立,第一個歷史補白的任務,是發起「香港重光紀念日」活動,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辦悼念儀式,憑弔在香港保衛戰中,過千名英軍、加拿大軍、印裔英兵、華藉英兵及本地義勇軍為港捐軀。當日過百名市民到場默哀、奉上鮮花,卻不見政府代表的身影。

「香港有自己的歷史,但官方不重視,只側重紀念南京大屠殺、抗日戰爭勝利,忽略香港保衛戰中的外藉軍人、本地義勇軍及平民犧牲。再說,在二戰中,香港的命運與內地懸殊,前者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而非中國的『八年抗戰』。」葉坤杰說。

他亦惋惜,許多人對香港過去的認知,僅限於「小漁村﹣轉口港﹣工業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方程式,忽略了曾經存在過的軍事面向。「有人會說18天的戰事短促,因此不予重視,但我不認同,納粹德國與法國的戰役只持續了3個星期,日本攻陷南京也不消10多天,18日的戰事,絕不能小覷。」

IMG_9884
葉坤杰(左)與吳嘉熙(右)在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門前留影,紀念保衛戰中犧牲的大學宿生。葉坤杰說,當年有6位宿生加入義勇防衛軍,分別駐守西灣、黃泥涌峽、摩星嶺等地,最後都壯烈殉難。利瑪竇宿舍每年8月30日都會舉行默哀儀式,又在紀念特刊中著有他們的戰績、宿舍生活及參加過的學生活動等。「翻閱資料時,覺得與戰時的人很接近,有著各種共同經歷,如上過莊、冧過莊,只是時空不同,沒想過歷史如此貼身。」
自己香港自己救:學習「背水一戰」的精神

Watershed HK在去年12月,曾在FB專頁上發佈「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系列圖輯,講述守軍每一天的作戰經歷,他認為還不夠,因為網上討論只是「圍爐」,關心的大多都是歷史、軍事愛好者,他決定接觸更多市民,想到以Re-enactment的方式,把「當年今日」搬上街頭,招募演員扮演軍人。

「相比傳統的紀念碑、教科書、講座,Re-enactment能直接引發途人的好奇心,讓本來對歷史冷感的市民產生興趣。」葉坤杰說。

活動當天,30多名大學生、老師、社工,甚至退伍軍人,化身為昔日的香港防衛義勇軍(The 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Group, HKVDC),一隊由1385名本地華人志願組成,最終近300多人殉難或失縱的防衛軍,以提醒市民當年曾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自己的土地付出。

IMG_0411
香港義勇防衛軍(HKDVC),是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的前身,於1854年成立、1995年解散,隸屬於港英政府,行動由駐港英軍指揮。它是一隊由香港市民志願組成的部隊,入伍的華人及歐亞混血兒十分年輕,不少是大學生。雖然是業餘性質服役,但戰時士氣高昂,受過正規訓練,在實戰中表現出色,甚至在12月25英政府投降後,駐守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防衛軍仍拒絕投降,遭到日軍的殺戮報復,壯烈犧牲。

葉坤杰說,除了港英招攬的華藉英兵外,當年還有這班自發組織的本地軍人,是名副其實的「自己香港自己救」,但放諸現今社會,香港的防務落在解放軍手上,「參軍」的公民權利已不復見,一遇到戰事港人根本沒有機會保衛自己的家園。

當年日軍多達42,000人,但由英國領軍的防衛軍僅有13,000人,守軍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戰至最後一刻。

「作為業餘軍人,他們在黃泥涌峽、赤柱等地英勇激戰,後來獲港英府賜封『皇家』名銜。」

葉坤杰認為,對照今天的社會亂局,這場戰役的精神值得港人借鏡:「在一個政局沒有進展、失序的社會,許多人第一個念頭是『移民』,但我們希望為香港找回信心,讓人知道二戰時,即使守軍面對劣勢,仍沒有選擇離開。若我們一遇到困局便打算放棄、移民,實在很對不起過去為香港犧牲、以鮮血換取和平的人。」

正視歷史:英國從沒放棄香港、東江縱隊的功勞在戰後

香港歷史的論述從來都是你有你說,我有我講,一如也斯在《香港文化》中寫道:「每個人都在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香港文化》)然而,「英國放棄香港,貪生怕死投降」一類的輕率論述,Watershed HK認為是不尊重史實,也對盡忠職守的外國軍人不公道,多次強調「港督楊慕琦兩度拒絕投降」,以顯示英國守衛香港的決心。

實際上,整場戰役死難最多的是英軍,達654人,而加拿大的新兵更在黃泥涌峽一役死傷慘重,令香港成為該國在二戰中死傷最多的戰場,最終557人陣亡。今年加拿大就曾推出銀幣,紀念香港保衛戰75週年,總理杜魯多亦到西灣墳場掉念——但港府依舊不聞不問。

專研香港軍事史、為保衛戰著有《孤獨前哨》的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說:「放棄香港從來不是英國的選擇,只不過英國要兼顧歐洲的戰場,未能增加太多的兵力,但仍希望盡力防守香港至援軍到來。」

《孤獨前哨》提到早於1934年,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已建議在港建築防線(後成醉酒灣防線),之後就陸續興建炮台、戰壕,調派軍艦、魚雷艇等。在香港淪陷前夕的12月20日,指揮官莫庇德曾拍電報向倫敦提出投降的建議,卻遭時任首相邱吉爾一口拒絕:「Resist to the end」(抵抗到底)。

15697107_10209475458818189_329738508_o
Living Monuments的活動完全參考當年的進退路線:12月11日,是城門碉堡失守、守軍由九龍撤退到港島的日子,演員便在尖沙咀站崗,再坐天星小輪到港島,象徵撤退一刻。Photo Credit: Mainichi Newpaper, Japanpublic domain
Japanese_Troops_landing_at_North_Point
12月17、18日,則是日軍炮擊及登陸港島,並派軍使前往皇后碼頭勸降的日子,因此演員在中環碼頭一帶站崗,紀念港島北角、太古及愛秩序灣等戰役。Photo Credit: Aspiration+Creativityflickr, public domain
IMG_0396
參加活動的演員年齡層很廣,年長至50歲,到尚未畢業的中學生也有。圖左二是Allen,他對香港保衛戰的關注起源於DSE課程中的視藝科,曾以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為主題,做出一件古今街道對照的藝術品;圖右二的是Michael,直言受參與童軍的影響,從小到大都很嚮往軍旅的生活,認為市民昔日能自發組織防衛軍、保護自己的土地,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除了英軍被貶抑,官方近年對抗日歷史的選擇性論述也惹來不滿。Living Monuments演員之一、正職是歷史老師的陳銘雄說:「所有的犧牲都是人命!但97回歸後,官方對抗日的論述側重了在東江縱隊(又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隸屬中國共產黨),英軍、加拿大兵、印裔英兵、蘇格蘭兵的犧牲被漠視。」

葉坤杰以審慎的態度回應:「我們不能說東江縱隊沒有貢獻,但它主要是在淪陷後,騷擾日軍、營救人質的一個游擊隊。但在18日的保衛戰中,它並沒有與日軍直接交戰。」沉默了一會,他又說:「主權移交後,官方或因政治因素只褒揚某部隊,忽略了歷史的全貌。」

具香港特色的戰役:國際面向、種族多元

鄺智文指出,二戰時香港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經濟上它是亞洲的工業中心,又是金融、船務行業樞紐,在軍事上,更是運輸軍火、補給物品予國民政府的通道。」

在《孤獨前哨》中,鄺智文形容香港為亞洲戰場的「前哨」,當時澳洲軍隊正前往馬來亞,美國派兵去菲律賓,而英國則要求加拿大急增援兵,以營造國際壓力,壯大盟軍在亞洲的勢力,拖延日軍正式開戰,「英國決定守住香港,目的是為了鼓勵中國不要向日本投降,同時令美國不會撤出亞洲,一起威脅日本。」

IMG_0464
30名志願演員中,有數位是外藉人士,貼切反映防衛軍中種族多元的情況。圖右二是來自加拿大的Paddie,他是一名教師,指加拿大每年都會紀念在保衛戰中死去的駐兵,但香港人卻這段歷史不太認識。已居港滿七年的他,剛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希望能為這片地付出一分力。


葉坤杰認為,香港保衛戰的另一特色是「種族多元、華洋雜處」,對現今思考何謂「香港人」的問題有很大啟示。當時香港的守軍包括5000名英軍、4000名印裔英兵、2000名加拿大兵、1000多名華藉英兵,還有約1000多名的本地義勇防衛軍,部隊的組成非常多元開放,而且一些不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外藉人士,也為這片土地奉獻了自己的生命,「試問今天的香港人,若有戰事發生,有多少個願意拿起武器,保護自已的家園?」

鄺智文補充,即使是華藉英兵,或是義勇軍中的華人,其「華人」的身份在殖民時代也充滿多樣性,當中有歐亞混血兒、客家人、在海外出生、父輩移居外國的華僑、新界原居民等。「華人身份的複雜性,反映身份認同有許多可能,不一定要視乎膚色、種族、國藉。」儘管香港保衛戰中的烈士來自不同背景,但仍擁抱共同的信念——守護香港,讓我們明白,「香港人」的身世,從來都是曖昧模糊、複雜多變的,唯一不變的重要構成,就是那份熱愛香港的心。

(編按:Watershed HK的Living Monument活動仍然進行中,在即將迎來的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一班「防衛軍」將在早上11時至下午2時半再現街頭,在灣仔地鐵站A3出口站崗。)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Watershed Hong Kong 二戰 加軍 印兵 日軍 英軍 香港保衛戰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Share:

Previous Post

Watershed Hong Kong: 《毋忘歷史》穿起軍服悼陣亡將士 紀念香港保衛戰

Next Post

Watershed Hong Kong: The Pulse - RTHK
Latest Posts
  • 被遺忘的1940年東京奧運 – 申奧路上意大利再次出爾反爾 因戰爭而取消July 23, 2024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Related Posts

50,60年代香港防衛軍:百周年誌慶、榮譽與轉型

戰後香港防衛軍源自開埠初期就成立的香港義勇軍。1941年香港開埠百周年,防衛軍頑抗日軍進擊。1950年代,防衛軍受惠於強�

Read More
0

重建香港防衛軍-應對香港重光後的動盪局勢

1945年香港重光以後,中國局勢動盪,爆發國共內戰,港府頒布不同條例擴張權力加以應對,其中一項就是重建香港防衛軍(Hon

Read More
0

從不列顛空戰到重建啟德機場-皇家空軍海恩上校

剛剛的九月,英國廣泛紀念1940年不列顛空戰,褒揚堅持不懈之下的絕境逢生。今日回顧的這位人物-皇家空軍海恩上校,就曾

Read More
0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香港成為東方柏林?

1945年香港重光後,百廢待興。同時間,國共內戰勃發,同胞相殘,香港亦因而再次面對戰爭陰霾。1949 年 4 月,國共北平和談�

Read More
0

再見,賴廉士體育中心 Goodbye Lindsay Ride Sports Centre

往昔在中心健身及考試,對建築並沒有特別有感覺,直至了解更多賴廉士爵士的二戰經歷及生平,以及戰後香港�

Read More
0

蝙蝠俠與天能中的英倫紳士:米高堅的韓戰經歷

9月17日,是二戰盟軍「市場花園」傘兵空降行動76周年,當日晚上本港Viutv 96台播出以此為題的1977年經典電影《英雄塚》(A bri

Read More
0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