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重洋衛盟邦 — 二戰援港加拿大軍將士肖像
- On December 19, 2019
- 0
1942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畫報》刊出〈Heros of Hong Kong〉專題,刊登了赴港協防的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溫尼伯榴彈兵營出發前的合照。本專頁早前聯絡了分享的加軍後人,她的叔叔是赴港加軍沙展,並復元圖像。
義犬甘德中士「Sergeant Gander」
報章第 2 頁右下角,可以看到義犬甘德中士。甘德原名叫 Pal,是頭紐芬蘭犬,曾經抓傷小孩,差點要人道毀滅。後來,軍人 Fred 收養牠,改名為 Gander(甘德),成為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的軍團吉祥物(Regimental Mascot)。後來,甘德「晉升」為中士,並且隨團來港。甘德後來於槍戰中為保護加拿大士兵,一口把日軍投擲的手榴彈帶到遠處,爆炸身亡。
2000 年,甘德獲英國政府頒發表揚動物戰時貢獻的 Dickin Medal(相當於動物界的維多利亞十字勛章)。2013 年,曾在香港作戰並被日軍俘虜四年的加軍士官長 George MacDonell 出版《A Dog Named Gander》一書,以作紀念。2015 年 12 月 6 日,加拿大在港二戰悼念儀式中,嘉賓隊伍由一頭紐芬蘭犬領頭進場,場刊更作專題介紹。
日軍欣賞羅遜准將英勇 就地安葬立碑
戰場你死我亡,固然殘酷,但戰勝亦難不免會欣賞對手志氣。日本有著欣賞敗者堅持信念,貫徹始終的「敗者美學」風氣,人物例子有關原之戰戰敗一方的石田三成及直江兼續。這種武者識英雄重英雄的遺風,也許亦有延續到現代。
1941 年 12 月 19 日,守軍西旅指揮部所在的黃泥涌峽,南北出口已被日軍包圍。上午 10 時,西旅旅長羅遜准將與駐港英軍總司令莫德庇少將通話,曰「I am 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即破壞指揮部通訊設施,率指揮人員突圍戰鬥到底。可惜,他們甫離開即被包圍的日軍掃射,幾近悉數陣亡。
1941 年 12 月 23 日,日軍打掃戰場,發現羅遜准將及其幕僚軒尼詩上校等的遺體。第 230 聯隊指揮官東海林俊成憶述:
「當我軍佔領經歷英勇抵抗的黃泥涌峽後,我接報發現羅遜准將的遺體。他右腳中槍導致動脈斷裂,失血過多而死,醫官木村大尉以岡田中尉(第 230 聯隊第 9 中隊隊長)的毛毯包裹其遺體。有感他英勇戰死,我下令為他就地安葬立碑。」
加拿大旅級指揮部軍官沒有「讓領導先走」 ,戰至最後一刻。相片攝於 1941 年 10 月,羅遜准將及其幕僚上船前往香港途中。圖中四位軍官,只有右一的布殊上尉在是次戰役中生還。
左一:林登少校,因電話線路被破壞,於 12 月 21 日嘗試穿越日軍防線至灣仔總部傳遞信息,陣亡。
左二:羅遜准將,加拿大陸軍訓練總監,是加軍在二戰中軍階最高的陣亡軍官。香港重光後,羅遜准將改葬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右二:軒尼詩上校,與羅遜准將一同於 12 月 19 日離開西旅指揮部突圍,同被日軍機關槍掃射殺死。
羅遜准將身為西旅旅長,四面楚歌並無退縮,突圍戰至最後;奧士本准尉身為連士官長,以身作則(lead by example),帶領同胞且戰且走,最終捨己救人。兩者以行動及性命,實踐軍官(Officers)和士兵(Other Ranks)的理想操守。
1941 年香港保衛戰,以日軍勝利作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則以軸心國戰敗告終。天行有常,勝敗有時。超脫「成王敗寇」結果論,仔細審視當中故事及所展現的人性光輝,有助我們在混沌局勢中找到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