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衛戰勳章説故事:奧士本殺身成仁 義救同袍
- On December 17, 2020
- 0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枚勳章的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血淚故事。
「香港保衛戰勳章説故事」系列今次介紹維多利亞十字勳章(Victoria Cross)獲頒者-加拿大溫尼柏榴彈兵團第1營(1st Battalion, The Winnipeg Grenadiers)A連連士官長奧士本二級准尉(WOII John Robert Osborn)。
踏進近代,科技進步,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大量英勇行為受到廣泛記錄,但英國的授勳及嘉獎制度卻缺乏相應的嘉許,甚至充斥軍階分野隔閡。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因而於1856年1月29日確立,嘉許「最顯著的英勇義舉,或傑出的的勇氣行為,或自我犧牲,或在敵人面前至誠盡忠職守(for most conspicuous bravery, or some daring or pre-eminent act of valour or self-sacrifice, or extreme devotion to duty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nemy)」,不分軍階頒發,屬嘉獎英勇行為的最高殊榮。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由自敵軍虜獲的大砲溶解重燽而成,成色有別於其他亮麗的勳章,至今合共頒發1,358枚,二戰以後只頒發15枚。
奧士本獲頒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是在香港頒發的唯一一枚,亦是加拿大軍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16枚中的第一枚。
貧苦克儉 自強不息
1899年1月2日,奧士本生於英國諾福克郡(Norfolk)巴爾舍姆(Balsham)一戶馬商的拖車中。他是家中第三子,父親目不識丁,年幼時隨家人奔波於不同馬展,以致學業斷斷續續。
1916年,時年17歲、身高5尺3寸的奧士本與兩個哥哥一同參軍。他短暫於西線服役,右臂及右腳曾受槍傷,並因德軍毒氣攻擊而有呼吸及視力問題,後者更纏繞奧士本餘生。戰後,他聽從醫生建議移居加拿大。
到加拿大後,他做過勞動工作及在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的農場打工,並於1920年代初結婚。其後由於意外受傷,他辭去農場工作並不斷轉工,先後做過調酒師、洗碗工、賓果主持(Bingo-caller)及雜工。他的妻子Margaret憶述,他多次出門去做地板打蠟工,為求多賺些少薪水養家。
1933年,也許是因為薪水因素,令他即使身體不如以往仍重新服役,加入份屬地方義勇軍(Territorial Army)的溫尼伯榴彈兵團。除了不定時呼吸困難發作及因紅眼症而需戴有色眼鏡,他體格健壯,加上注重紀律及具作戰經驗,很快成為教官及大家眼中的「模範士兵」。
一年內,他迅速獲任命為連士官長(Company Sergeant Major),成為約100人的連隊士官及士兵之首,身肩重任。然而,1941年10月出發到香港前,他遇到一宗慘劇。他的5歲女兒在鄰居的火爐旁玩,裙子觸火導致嚴重燒傷。奧士本在溫尼伯的最後一晚,就是到醫院為女兒輸血救她一命。
赴港協防 戰至最後
1941年11月16日抵港的溫尼伯榴彈兵營,其實被評為「不適合執行作戰任務」的C級部隊。近千人的部隊有400名新兵,當中四份之一更未曾接受基本訓練。當時英聯邦增兵東南亞,希望威嚇日本,遏止後者野心,並爭取時間重整力量。
誰料,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在偷襲珍珠灣癱瘓美軍艦隊的同時,發兵掃走歐美在東南亞勢力,以圖奪取南方油田等資源,突破「ABCD包圍網」的困境,建構群島相連的防衛線。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揭幕,赴港協防的加拿大援軍抵港22日後,就要面對數量、裝備和訓練皆優的日軍的考驗。
1941年12月19日,奧士本所屬的A連經渣甸山向畢拿山推進。清晨時份,為阻日軍進擊,當時兩個排近80人上刺刀,面對斜坡及從山峰來的砲火率先衝鋒。但當時帶隊的Orville McKillop中尉迷路,攻勢有分散及消散之虞。奧士本見狀,立即一馬當先重振攻勢,打到日軍後撤。
隨後3小時,奧士本帶領部隊兩度打退兵力達三個連(約400人)的日軍反擊。約早上10時,奧士本收到命令後撤,以免部隊被孤立落單。他一邊安排部屬後退,一邊以身犯險,尋回迷路的同袍。
其後日軍迫近,奧士本指揮士兵以兩支輕機槍還擊,掩護同袍撤退,並鼓舞落隊者堅持,維持士氣。日軍逐步包圍加軍,加軍面對四方八面而來的砲火,彈藥更見緊拙。日軍兩次攻勢被遏止後,改為向被困的加軍投擲手榴彈,奧士本成功最少將兩枚手榴彈拋回敵軍。
A連指揮官Albert ‘Granny’ Gresham少校意識到回天乏術,與奧士本商量後,就在木棒上繫上白手帕,打算投降以救活最多的同袍。可是,少校步出隨即被日軍以機槍掃射打死。其後,有一枚手榴彈落於墼壕內,位置太遠難以擲回,但爆炸的話會殺傷周遭同袍。奧士本警告Bill Pugsley上士後縱身覆蓋手榴彈,捨己救活最少6人,當場陣亡,終年42歲。
香港的「奧士本軍營」與「奧士本像」
現時安置於香港公園的「奧士本像」本為紀念一戰陣亡將士而造,所以制服及裝備與二戰赴港加軍不同。二戰前,銅像位於淺水灣余堡(Eucliffe) ,見證過香港保衛戰的戰鬥。
在加拿大二戰16位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得主中,奧士本是唯一一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軍士兵(Other Ranks)。所以,香港用了原屬淺水灣余堡的一戰士兵銅像來紀念奧士本,看似是不適合,其實怡如其份。
1981年古堡清拆,銅像被轉送駐港英軍,就聳立於以他命名的奧士本軍營(1997年後改稱「九龍東軍營」)衛室門前。1992年1月,緊接香港保衛戰50周年紀念,奧士本像被重置於原址為域多利軍營,當年5月開幕的香港公園,以紀念奧斯本准尉及其他在1941年香港保衛戰中軍民的英勇行為。
英雄莫問出處
危難是人性的試金石,考驗眾生品性。而勇氣更不是什麼超人異能,而是秉承原則的堅持。英雄可能平凡如你我,更可能出身寒門,遭遇坎坷,但在一念之間作出無私決定。
這是加拿大的英雄故事,亦是香港的重要文化及精神遺產。而在現代科技的殘酷洗擦下,往昔留存的奉獻精神更見珍貴。
參考資料: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2013年。
CRACKNELL, PHILIP.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 Hong Kong: AMBERLEY Publishing, 2019.
Banham, T. (2003).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The Canadian Virtual War Memorial
https://www.veterans.gc.ca/eng/remembrance/memorials/canadian-virtual-war-memorial/detail/2129331
“No greater love: Norfolk-born VC hero who mad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 Eastern Daily Press
https://www.edp24.co.uk/features/no-greater-love-norfolk-born-vc-hero-who-made-the-ultimate-sacrifice-1-4819101?fbclid=IwAR3ZnXKyrlnjMVw5QL4IWULTa-Fpld6vpGNZAryA6pjq-itQeoZFZ9Ac6FE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WatershedHK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