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香港故事
  • 戰爭記憶
  • 香港保衛戰
  • 隨筆
  • 最新動態
  • Patreon

Watershed Hong Kong

  • You are here:
  • Home
  • 1945年香港重光:中英爭奪香港,如何收科?
戰爭記憶, 香港故事

1945年香港重光:中英爭奪香港,如何收科?

  • On August 28, 2020
  • 0

1945年8月30日,夏慤少將率領英國艦隊抵港,宣告3年零8個月日佔淪陷歲月告終,香港重光。查實香港前途從來充滿變數,中英戰時已就香港前途多番角力,更於日本投降後鬥快接收香港。

國民政府自顧不暇 美國取態一錘定音

從戰時到戰後,國民政府都致力收回外國租借地,例如上海、天津和廈門的租界,及法國廣州灣租借地等。就香港問題,蔣介石曾在1943年3月表示:「……中意香港如英國交還我國後,我國可以自動聲明以香港(或連九龍租借地在內)為自由港當不反對。」計劃猶如1980年代香港前途談判的英方「主權換治權」方案,中方收回主權但繼續英治,以享有自由貿易的益處。二戰這個階段,美國相當倚重中國抗日,時任總統羅斯福亦同情中國,曾經建議英國與中國就「自由港」方案妥協。

可是,隨着羅斯福逝世及盟軍各線作戰漸入佳境,情況有所改變。1945年8月,蔣介石多次向繼任的杜魯門總統發電報,表明欲派收回香港,希望派國軍前來受降。但杜魯門認為香港受降純屬軍事問題,因此應由戰前擁有香港的英國接收。杜魯門甚至在回憶錄中提到:「不會被蔣拖進這場鬥爭中為他而戰(would not be driven into fighting Chang’s battle for him.)。」

1945年8月23日,因受制於英美壓力,蔣介石勉強妥協,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份,授權英方代表夏慤少將與艦隊來港主持受降儀式。這亦是日後夏慤分別代表英國及蔣介石,在日軍降書簽署兩次的原因。二戰結束,雖然蔣介石既要處理復興及各界批評,同時忙於與中共在中國各地爭奪地盤,但他始終未忘香港。8月30日,蔣介石命孫立人為「廣州、九龍、香港區受降官」,帶領曾接受美國裝備和訓練的國軍精銳新1軍南下接收香港,企圖與英軍競爭。惟新1軍遲至9月7日才分批抵達廣州,此時大局已定。同年10月,國軍終於進入香港,但卻是行經深水埗進駐九龍塘,候船北運,應付國共內戰。該次過境,亦留下以下影片傳世。

圖:日本向香港戰區投降降書,從中可見蔣介石的妥協:夏慤少將於右下角先代表英國政府簽署,再代表中國戰區總司令簽署。(圖片來源:國史館)

英方慎密籌備 各部多管齊下

早於1943年8月,英國殖民地部已成立香港計劃組(Hong Kong Planning Unit),研究收復香港後的改革及長遠政策規劃,以及確切的糧食供應問題。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英國立即動員各個部隊,全力接收香港。

1945年8月23日,香港淪陷後進行反抗活動的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派出特工從澳門偷渡來港,成功聯絡身在赤柱的輔政司詹遜(Franklin Charles Gimson)並要求他就任署理港督,成立臨時政府。詹遜獲日方允許在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設立辦公室後,於8月28日經香港電台向全港居民和各國宣布恢復英國管治。英方搶先宣示主權,先拔頭籌,只需鞏固權力及擴大成果即可。

受降部隊方面,倫敦8月13日已命令英國太平洋艦隊(British Pacific Fleet)司令派艦隊前往香港,夏慤少將(Rear Admiral Cecil H.J. Harcourt)獲委派率領特遣艦隊趕赴香港。英軍亦緊急執行裝甲行動(Operation Armour)組成後勤艦隊,運送大批糧水補給及本來應前往沖繩興建機場的技術人員赴港支援。是故,其後軍政府能夠迅速穩定糧水供應,修復基建及海港,恢復經濟活動及提供基要服務,穩定人心,重建香港。

及後於8月30日,本地《南華早報暨香港電訊報聯合刊》(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d The Hongkong Telegraph)趕印號外,在街上免費派發,宣告重光,安定民心。港府文告彰示英軍艦隊強勢回歸,一掃香港前途陰霾。

圖:1945年8月30日《南華早報暨香港電訊報聯合刊》〈英國艦隊抵港〉號外。當中巡洋艦迅敏號主炮口徑應為6吋。(圖片來源:gwulo.com)

英軍登陸港九後解放己方戰俘,並接收日軍戰俘,一路順暢。早前提到的香港計劃組,亦於9月抵港工作,重建香港進展理想。

圖:1945年8月30日,皇家海軍陸戰隊及海軍人員正在登陸香港。(相片來源:帝國戰爭博物館)

港府以善治爭取認受的歷史分水嶺

1941年香港保衛戰及1945年香港重光,除展示了香港獨特位置及價值;大國角力下如何影響港人命運;更體現了當時的人跨越膚色、種族及社會階層一同為家園奮鬥的精神。二戰中白人優越神話破滅,戰後各地掀起脫殖獨立浪潮。經過這個歷史分水嶺,港府採取以「善治」爭取管治認受性的路線,施政更為顧及本港及華人利益,漸漸走到大家熟悉的「麥理浩黃金歲月」。

2020年3月中,曾經來港出席加拿大紀念儀式的赴港加軍Ralph MacLean先生過身。同年8月初,蔡彼得先生亦與世長辭,本港碩存的二戰老兵再少一人。他們二人,都熱衷向大眾分享戰時經歷。活着的見證,始終會離開我們。堅守記憶的責任,就落在我們後人的肩膀。

延伸閱讀:

【明夷待訪,等待重光】1944年版香港重光郵票?
1945年香港重光:軍政府重建香港 以善治爭取認受

參考資料:

鄺智文:《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

湯開建、蕭國健、陳佳榮:《香港6000年(遠古-1997)》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

孫揚:《國民政府對香港問題的處置(1937-1949)》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7年

鄭樹森:《香港保衞戰與主權之爭》,2013年。

香港法定古蹟. (n.d.). Retrieved August 27, 2020, from https://www.amo.gov.hk/b5/monuments_37.php

Brown, J. M., & Foot, R. (1997). Hong Kong’s transitions, 1842-1997. Basingstoke: Macmillan in association with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SCMP and HKT August 30 1945. (n.d.). Retrieved August 27, 2020, from https://gwulo.com/atom/21749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TAGS: Watershed Hong Kong 南華早報 善治 國民政府 夏慤 太平洋艦隊 孫立人 杜魯門 盟軍 羅斯福 自由港 英軍服務團 蔣介石 裝甲行動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計劃組 香港重光 麥理浩
Share:

Previous Post

BBC VJ Day 75 - The Nation’s Tribute (Hong Kong part)

Next Post

香港重光故事:1945年8月31日,戰俘重獲自由
Latest Posts
  • 烏克蘭戰爭一年記February 24, 2023
  • 關於Watershed Hong Kong | About usAugust 16,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一 1941年12月8日December 8, 2015
  •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二 1941年12月9日December 9, 2015
  • Watershed Hong Kong: 〈歷史的補白〉 – 香港電台《鏗鏘集》April 3, 2016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 媒體報導
  • 戰爭記憶
  • 最新動態
  • 銷售
  • 隨筆
  • 香港保衛戰
  • 香港故事
Tags
Batt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e John Osborn Living Monuments LivMonHK Osborn Watershed Hong Kong 一戰 二戰 冷戰 加軍 印兵 印度兵 啟德機場 國民政府 團結工會 夏慤 奧士本 希特拉 德國 抗疫 日軍 梅含理 歷史收藏品 波蘭 深灣機場 港督 溫尼伯榴彈兵營 皇家空軍 皇家香港軍團 納粹 義勇軍 英軍 英軍服務團 葛量洪 蘇聯 賴廉士 香港保衛戰 香港前途 香港故事 香港歷史 香港義勇防衛軍 香港警察 香港重光 香港防衛軍

Related Posts

重建香港防衛軍-應對香港重光後的動盪局勢

1945年香港重光以後,中國局勢動盪,爆發國共內戰,港府頒布不同條例擴張權力加以應對,其中一項就是重建香港防衛軍(Hon

Read More
0

從不列顛空戰到重建啟德機場-皇家空軍海恩上校

剛剛的九月,英國廣泛紀念1940年不列顛空戰,褒揚堅持不懈之下的絕境逢生。今日回顧的這位人物-皇家空軍海恩上校,就曾

Read More
0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香港成為東方柏林?

1945年香港重光後,百廢待興。同時間,國共內戰勃發,同胞相殘,香港亦因而再次面對戰爭陰霾。1949 年 4 月,國共北平和談

Read More
0

再見,賴廉士體育中心 Goodbye Lindsay Ride Sports Centre

往昔在中心健身及考試,對建築並沒有特別有感覺,直至了解更多賴廉士爵士的二戰經歷及生平,以及戰後香港

Read More
0

9月12日:Saragarhi Day 紀念錫克教士兵在印度阿富汗邊境英勇犧牲的日子

1897年9月12日,在現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東南面400公里的Saragarhi哨站,印度錫克教士兵(Sikhs)以寡敵眾,血戰至最後一人。而

Read More
0

《在名建築吃午餐》-為建築灌注活力的短篇日劇

這一季的日劇最受人注目的當然是第二季《半澤直樹》,然而深夜播出的短篇劇《名建築で昼食を》(在名建築吃午餐)亦別

Read More
0
Scroll

The Simple theme logo

Watershed H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2015. Our aim is to enhance Hongkongers' interest on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to grow civic awareness.

watershedhk.com
[email protected]

@2020 Watershed Hong Kong